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致富不忘乡邻 携手共奔小康 正文

致富不忘乡邻 携手共奔小康

来源:煞费苦心网   作者:热点   时间:2025-01-27 20:23:23

  天全县始阳镇荡村村不少村民,致富曾把外出务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不忘

  家住荡村村6组的乡邻携手小康高强,曾是共奔其中一员,搬过砖、致富扛过水泥,不忘也当过支模工。乡邻携手小康那几年,共奔四处奔波的致富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一技之长,不忘靠体力吃饭终究只是乡邻携手小康权宜之计。

  “外出务工最大的共奔收获,是致富眼界和思维比以前开阔了。”2014年,不忘当村中同龄人继续外出务工时,乡邻携手小康高强选择了在家创业。

  从养鸡到养猪再到种生姜,从砖瓦木屋到建起新楼。如今,这个重归农村的年轻人不仅收获了好日子,更在助力村民增收致富中,收获了好口碑。

高强(右)为高孝梅提供养猪指导

  同发展 

  带动更多养猪大户

  高强返乡后选择的第一项产业,是利用山林和部分村民闲置土地养殖土鸡。此后三年间,靠着养鸡赚到的创业第一桶金,他相继建起了养猪场、种起了生姜。

  创业路上,艰辛与快乐并存。依靠在外务工期间打开的眼界和发展思路,2015年荡村村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时,20多岁的高强则凭借勤劳致富在荡村村初露头角。

  “一个年轻娃,却成了村里首个养猪大户,当时让好多村民羡慕不已。”谈起那时的高强,村民话语间仍透露着敬意。

  那时的高强,拥有面积达300平方米的猪舍,专门繁育出售仔猪;当年出栏仔猪220头,实现毛收入约13万元,纯收入5万元。

  不仅养殖是一把好手,他干起农活也不含糊。

  从2016年首次种下8亩生姜,到后来将面积扩大至20亩,没有任何技术经验打底的高强,在亩产量和产值上,都位居全村前列。“去年一年,生姜种植毛收入11万元,实现纯收入8万元。”高强说。

  事业逐步走上正轨,2017年,高强以生猪养殖、生姜种植为主题,申请创办了荡村村首个家庭农场。按其当时设想,创办家庭农场可为自身发展搭好平台,也可带动和助力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村民高孝梅,曾与丈夫在国道318线旁开办汽修厂,生意也曾红火。2017年下半年,眼瞅着过往货车越来越少,夫妻俩不得不另谋出路。在高强带动下,二人决定回村发展生猪养殖。

  22日上午,高强来到高孝梅家,交流猪群春季疾病防控技术。早在高孝梅发展之初,高强就从场地建设、圈舍管理、猪病防控、打开销路等方面提供过帮助。

  看着高孝梅家存栏上百头生猪毛色顺滑、精神抖擞,圈舍内温度适宜、卫生清洁,高强连连点赞。

  受高强带动发展起规模化养猪的,还有村民高宇超。如今,他除了实现年出栏200头仔猪外,更参照高强的规模,同步配套了沼气池、化粪池、清水池和囤肥池,实现了养殖废弃物零排放。

  助增收

  为脱贫群众解烦忧

  春日,农事渐忙。

  下午2时许,沿村道走在荡村村山岗上,远处缓坡上一农田中,一个忙碌身影进入视线。这人,就是村民高跃贵,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此时,他正挥动锄头翻动着已“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土地。“这片地是种生姜的。”过去三年多来,靠着驻村工作组开辟的这项新产业,高跃贵顺利摘掉“贫帽”。

  脱贫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至今,高跃贵仍记得去年3月发生的一件事。

  那年,他种下的4亩生姜长势不佳,却始终找不到问题症结,一连几天愁得茶饭不思。

  “种植方法、管理技术,都是按驻村农技员和‘农民夜校’所教进行。”眼瞅着别人家生姜长势喜人,高跃贵急匆匆找到了高强。

  原因很快查明,主要是贪便宜购买了廉价低效肥料。解决问题,只需及时换料施肥。

  当年9月、10月生姜投产,拥有稳定销路的高强,无私帮助村民销售生姜。在其帮助村民销售的22500公斤生姜中,就有10000公斤属于高跃贵。

  在荡村村,高强助力脱贫村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事,还有不少。

  村民张建华记得,当自己资金短缺,无法购买猪种发展生猪养殖时,是高强主动提出通过赊购方式,先期提供了两头仔猪。村民张新福记得,去年村里帮助他改造危房时,是高强用自己的农用三轮车,一趟趟将水泥砂石等材料拉上陡坡,保障了施工进度。

  不只是村民,高强的努力同样被驻村工作组看在眼里,他成了村干部后备重点培养对象。

  2017年下半年,在重新选举村民小组组长民主投票中,该组26户村民全部投票选举高强为组长。2018年2月,在村党支部鼓励下,高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目前已顺利进入考察阶段。

  这一年,高强30岁。“过去帮助村民更多是靠自觉,从现在开始则是一种责任。”高强说,2019年先期工作有两条:带头抓好藤椒规模化试种,起好示范带头作用;将所在村民小组笋用竹扩种计划落实好,为后续延长产业链打基础。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孙振宇

标签:

责任编辑:百科

全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