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培养质量良莠不齐?民进中央建议:调整来华留学生政策 提升生源质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2020年两会召开在即,日前《华夏时报》记者从从民主党派中国民主促进会获悉,生培生政升生今年民进中央提交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46件提案,养质莠不央建议调源质包括教育类13件、齐民文化类2件、进中出版类3件、整华经济建设类10件、策提科技医疗卫生类6件、留学量良留学量生态建设类7件、社会法治类5件。其中,在“老阵地”教育、文化、出版领域,一份建议适时调整来华留学生政策提案引起了关注。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求学,外籍学生免试进入清北高校、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项目、福建农林大学埃及籍博士留学生街头推搡交警等一系列话题和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争议,来华留学生在中国是否享受了“超国民待遇”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
提案认为,目前一些高校存在招收留学生过于看重数量而忽视质量,对来华留学生有长期实行的“优待政策”等问题,建议加强对留学生的选拔、考核以及日常教学管理,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需求层面对来华留学生招生和培养工作进行整体布局,并对高校国际化评价指标进行改革。
留学生课程较“水”,部分学生论文靠代写
提案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从32.8万增长至2018年的49.2万人,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人员在我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吸引力与国家综合实力的匹配度进一步提升。
但实践中,来华留学生政策面临一系列新问题。一方面,留学生招生培养缺少评估、准入和退出机制,培养质量良莠不齐。高等教育机构招“自费留学生”和学校自筹奖学金的留学生没有指标限制,一些高等教育机构片面追求国际化水平,过于看重留学生数量指标,大幅提升招收留学生的数量,而对留学教育质量多有忽视。
各校开设的外语授课课程比较“水”,培养质量堪忧。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并对留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出了要求。“但一些留学生学习几年后,对中国的了解仍极为有限,不清楚中国的国情和文化,难以达到《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三级水平,毕业论文需要靠他人帮忙,甚至代写才能勉强完成。”提案发现,留学生培养的目标也存在偏差。
另一方面,留学生管理存在问题。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全盘照搬国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为留学生提供完全西化的教育教学,没有植根中华文明的沃土和中国的现实国情,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来华留学教育。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对待来华留学生有长期实行的“优待政策”,如宿舍条件较好,管理相对宽松,奖学金、助学金优厚等。
建议改革高校国际化评价指标
针对上述问题,提案建议吸引优秀生源,使留学生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应分层分类制定来华学生的招收标准,区分学历、非学历学生类别,制定和完善国家基本标准;各校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国家基本标准制定院校标准,提升留学生生源质量。加强对留学生的选拔、考核以及日常教学管理。制定并完善招收高水平留学生的鼓励政策,激励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国际教育和研究环境,吸引高素质的国际学生,在全球范围内网罗优质生源。
具体操作中,首先应科学、系统规划来华留学生招生和培养工作。一方面要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需求层面,对来华留学生接收规模和比例、高校招收留学生资质有所规划,根据高等院校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特点、学习条件及生源质量标准等进行整体布局。
另一方面要改革高校国际化评价指标:综合学历和非学历来华留学生人数、有关课程数、学位项目、外籍教师数量、留学学习和科研质量、留学生满意度等指标,形成评价标准;同时,考虑高校的国际科研成果发表数量和质量、国际影响力、对国家的贡献度,形成综合评价指标。
其次要一体化和差异化管理相结合。一方面,分阶段、稳步地推进中外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高校将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纳入全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实现统一标准的教学管理与考试考核制度,提供平等一致的教育资源与管理服务。另一方面,考虑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留学生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差异,以合理、公平、审慎为原则,帮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文化,对其学习和生活进行理解和关爱,特别要帮助其解决“文化碰撞期”和“精神过渡期”出现的心理情绪紊乱等跨文化适应问题,通过提供信息、服务和适当的环境来帮助留学生适应环境,并为其学习和学术活动创造条件。
最后,应全面实现留学生教育目标,加强文化认同。安排充足、适用的中文课程和中国概况类课程,满足来华留学生学习需求。通过加强我国学生与留学生的交流、共同学习,创造留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机会等各种方式,加强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认同。
见习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